青岛故事|在拓片中读懂汉风,他让石上史诗“活”在当下_袁京新_画像_汉文化
时髦的撑伞侍女,和谐安宁的男耕女织,惟妙惟肖的乐舞表演,栩栩如生的动物,装备齐全的武器库……在平度市凤台街道的青岛汉画像艺术馆,数不清的以汉画像砖和汉画像石为专题的拓片,让石上史诗“活”在当下,带领人们穿越时空读懂汉风古韵。近日,半岛全媒体记者走进青岛汉画像艺术馆,通过百科全书式的汉画像,走进先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袁京新介绍拓片内容
拓片为“窗”穿越时空 让汉文化“活”在当下
“这个拓片的名字是乐舞百戏,反映了汉代的一个生活场景。上面有一只羊,在汉代的时候羊就是吉祥的意思。你看,羊边上有各种吹拉弹唱的场景,还有变魔术、耍杂耍的,这就相当于汉代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的那个市井百态。”青岛汉画像艺术馆馆长袁京新指着馆内显眼处的一幅拓片说。
展开剩余87%乐舞百戏
记者看到,馆内的拓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上面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文字也有图画,包罗万象,令人大开眼界。刻画内容既有车马出行、庖厨宴饮、男耕女织等物质生活,也有孔子、老子、忠臣义士、孝子贤妇等人物形象,鲜活呈现了中国古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人生理想。“这一块图案是从汉砖上拓的,这是一个汉代的仕女图,她撑着一把伞,穿着花裙子,不仅惟妙惟肖,而且非常时髦。”在袁京新馆长的带领下,记者又参观了多幅惟妙惟肖的拓片。“这个画像是武器库,上面摆满了弩等18种兵器,那一幅是男耕女织图,真实反映了汉代农耕文化。”袁京新说。
“孔子拜见老子”主题拓片
在青岛汉画像艺术馆内,一幅幅拓片犹如一个个窗口,透过它们,让人仿佛看到了先民的生活场景。“汉画像砖全面记载了汉代人的生产生活、科技建筑、军事体育、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是一部用图像记录的中国汉代史,堪称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被专家称之为‘敦煌前的敦煌’。”说起艺术馆内的藏品及背后的历史,袁京新如数家珍。
袁京新介绍,汉画像砖和汉画像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两汉”(东汉、西汉)。它主要用于宫殿、祠堂、庙宇、雅舍及墓室的建筑装饰。汉画像砖是采用模印、手塑及雕刻技法,在空心大砖及实心砖上作画。它体现了“两汉”时期最高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其馆藏的汉画像砖和汉画像石拓片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汉民族文化的风采以及古人的审美观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馆藏拓片文物近3万幅 多项收藏为“全国第一”
记者采访得知,作为平度市政协委员、平度市满天星志愿服务负责人、平度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袁京新于2023年12月与凤台街道联手精心打造青岛汉画像艺术馆,并落户凤台街道澳门路社区。“我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汉画像结缘,自己也比较喜欢汉朝文化。做这个艺术馆的初衷,就是对汉文化挖掘整理,我们收藏了大约5000多块汉代的画像砖,还有汉画像石、陶罐等,一共大约10000多块。我们的拓片不仅是我自己收藏的,也有跟别的藏友交换的。”袁京新说。
袁京新介绍,该艺术馆是在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的基础上打造,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以汉画像砖和汉画像石为专题的拓片艺术馆,其收藏的汉画像砖和汉画像石拓片数量、品类及地域范围均为全国第一,馆藏拓片文物近3万幅。场馆总面积660平方米,现展出拓片藏品300余幅,分为特色临展、学术研讨、汉文化体验、文创产品、研学旅行等多种活动。
“汉画像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部用图像记载的中国汉代史,是了解汉学的重要途径。这些汉画像砖不能让它们沉寂,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捡起我们丢失的传统文化。”关于汉代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袁京新总结为“收藏、研究和弘扬”。为此,青岛汉画像艺术馆开馆以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结合汉文化进社区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汉文化体验研学活动,传播弘扬汉文化和非遗。
探索‘非遗+’新路径 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
每当节假日或者周末,青岛汉画像艺术馆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青岛汉画像艺术馆,在艺术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聆听学习汉文化的璀璨历史,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传拓和国画技艺。“为了弘扬汉文化传承,我们还会进行一系列的进校园活动,也欢迎幼儿园和中小学生到我们的艺术馆参观体验。”青岛汉画像艺术馆志愿者指导老师季梅说。
介绍”武器库“拓片
在采访过程中,袁京新表示,立足保护,放眼创新,才能让文化遗产更有生命力;挖掘价值,合理利用,方可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为此,青岛汉画像艺术馆于2024年12月11日注册成立了青岛东莱岳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继开发出了拓片,拓片集,石壶、石杯、石制摆件等文创产品,把汉文化和悠久的平度文化在石制茶器上呈现。今年5月,该馆还在大泽山风景名胜区开办了金石传拓石雕展馆。
“我们突出对汉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非遗+’多元融合路径,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新生态。”说起青岛汉画像艺术馆未来的发展思路,袁京新表示,将通过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推动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走向全国。当前,将继续扩大和延伸与学校、社区、旅游景点等合作,让这些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同时会通过拓片的体验课,还有一些文创产品的设计出品,让传统文化走进大家的日常生活,把青岛汉画像艺术馆发展成为平度市乃至青岛的一个文化旅游新地标。
袁京新馆长介绍体现汉代生活的拓片
大吉利王
男耕女织拓片
孔子与十二弟子
龙凤呈祥
石刻伏鹿拓片,汉画中“伏鹿”同“福禄”
代表方位的汉画像石拓片
“兵器库”
双龙穿壁·虎牛·熊·羽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洪智 刘文)
发布于:山东省